土壤是地球的“皮肤”。2020年12月5日是第7个世界土壤日,主题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护土壤生物多样”。如何看待人类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南农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系教师党支部组织了7位土壤学教授同上生态文明公开课,带学生共同探寻土壤“银河系”里的 “璀璨繁星”。
“落地”更要“生根”
“土壤是万物之源,农业之本。岩石经过风化就形成了土壤,但是由于温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过程的条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土壤,也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文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潘根兴教授从土壤与土壤学科的起源说起,就“土”论“土”,串联起土壤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孕育的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与同学们一同在课堂上探寻土壤的形态之美、力量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我们学土壤、学农业,就要像植物生长一样,不仅仅是立足大地干事情,更是要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厚积薄发,破土而生。无论走到哪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这就是乡土情结,就是强农兴农志,爱国报国心。”资环学院院长邹建文教授这样与学生谈到。
“地利”方能“人和”
长期以来,南农大的“土”教授们一直致力于守护土壤健康的一线战场,在他们看来,为土“把脉”为地“抓药”,更是为人类谋幸福。
“别看小看这一寸土,它里面包罗万象,一克土壤中就能有多达几亿到几百亿个微生物,多如银河系中的星星,土壤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土壤环境一同构建起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健康就是这个动态生命系统具有的维持其功能的持续能力。”李恋卿教授向大家阐释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并指出在现代土壤健康的概念已经与食品健康、万物健康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社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过去看的是土壤‘肥不肥’,人能不能吃饱。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土壤健不健康,人能不能吃好。从土壤中,我们也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立地”也是“顶天”
将土壤学与土壤学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联系起来,一直是南农大资环学院的老师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的事情。资环学院党委书记全思懋认为,集结共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共上一堂生态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勇担使命,通过对土壤健康的关注,进而找到科学守护土壤健康的方案。同时围绕专业课程特色,融合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做“顶天立地”的新农人。
资环学院2018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土壤健康实践团成员李雪琪表示,“这节思政课让我们感悟到了以黄瑞采先生为代表的土壤学拓荒者们科研报国的初心,以及7位专家教授们的知农爱农情怀。作为新农人,我们应该用所研所学保护生态、保护土壤,为地球‘护肤’”。
据悉,世界土壤日期间,南农大还将通过启动土壤健康实践团队、开展土壤知识线上竞答等活动引导师生关注土壤健康、关注生态文明。